Main content start

師生隨筆 ─ 我寫我想

師生隨筆 ─ 我寫我想


訪尋青山寺    參詳杯渡誌

 

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    葉德平

 

青山禪院,坐落於屯門青山山麓上,已有逾千年歷史。青山禪院又別稱普渡寺、杯渡寺,其中有一段香港佛教史上重要的傳說。相傳南北朝劉宋時代(420年-479年)有位佛教僧人「初出冀州,如清狂者」,常常背着一隻大到可容納人的木杯,每次渡水,都會坐在杯內漂浮過江。《佛祖通載》謂「渡水必乘之」,故此人人稱呼他為「杯渡禪師」。

 

元嘉五年(428年),這位僧人向一眾善信說道:「貧僧當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。」交廣,就是當時的交州、廣州,即今日的廣東、廣西與越南北部。杯渡禪師後來果真如昔日之言,來到今日香港的屯門,再也沒有回去北方。

 

根據《東莞縣志》(今日香港曾屬於東莞縣、新安縣治下,故《東莞縣志》亦記香港史料)記載,杯渡禪師「渡海憩邑屯門山」,後人也因此把這座山命名為「杯渡山」。其後,北宋廣南經略安撫使蔣之奇(1031年-1104年)更撰《杯渡山紀略》、《杯渡山詩並序》,用以記錄。

 

杯渡景致  海上勝境

 

杯渡山之聞名,除了有賴杯渡禪師外,更因為此地風景優美,名震新安縣。康熙曾修繕的《新安縣志.地理志》有「新安八景」一說,「杯渡仙蹤」就是其中一景。嘉慶時也曾修繕《新安縣志》,記述:「杯渡山,海上勝境也」;又述寫此山諸般景致,如跑虎泉、鹿湖、桃花澗、滴水岩、瑞應岩、鶯哥石與石佛岩等。當中的石佛岩,當年曾放置杯渡禪師的石像。近代學者羅香林考證石像來源,在《屯門與其他自唐至明之海上交通》一文指出,石像「雖刻工粗率」,但「形制古樸」,肯定是「非晚近所仿製者」,並推測為「五代時南漢同知屯門鎮陳廷命石匠雕製而遺留者」。

 

韓愈鐫刻 「高山第一」

 

《新安縣志》又指此處鐫刻的「高山第一」四字,是韓愈題寫的字。韓愈,字退之,是唐代著名文學家、政治家,因勸諫皇帝不要迎接佛骨,而被貶至廣東潮州任刺史。韓愈《贈別元十八協律》有這麼一句詩:「屯門雲雖高,亦映波濤沒。」後人憑這句詩,認為他曾到過屯門,卻沒有足夠文獻支持。不過,韓愈對屯門「雲高浪急」的描述卻非虛言。

 

屯門位處珠江口的交通要衝,東靠大欖,西倚青山,儼如天生關隘,十分適合屯駐兵卒。自古以來,此處已是一個重要的對外交通港口。海外船舶朝貢,途經廣東之時,每每選擇停泊此地;而這裡也因常年駐有海防戌卒,故名之為「屯門」。

 

今日的杯渡寺依舊屹立在這「前俯洋,海水汩沒,杳冥無際」(嘉慶《新安縣志》)之地,看守着山下的青山灣。山、寺與海灣,構建成山明水秀的風景圖畫。 

 

 

高級文憑課程網址:  www.cuscshd.hk

 

原文刊登於2017年4月10日《文滙報》【港文化港故事】